上一集的創立公司之道討論了和拍檔有關的因素。筆者收到不少朋友的回饋,多數表示對於選錯拍檔的後果非常有共鳴。今篇我們轉換一下角度,講有關業務上決策分析的經驗總結。
用現實利益衡量 消除雜訊
世界上總會有很多不同的雜訊干擾,讓人不容易做出正確的決定,包括商業決定。想消除雜訊有甚麼方法呢?朋友A表示他自己會利用「利益綁定」的方向考慮,反問隨口給予意見的人,通常效果也不錯。舉個例子,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身邊可能不乏三姑六婆、街坊鄰里和同事指手畫腳,提供海量意見。這個時候朋友A會直接開口叫他們參與和付出資源。如果他們的反應是默默離去,雞飛狗走,那麼對待他們的建議一笑置之就好,不用放在心上。
不過筆者也見過一些朋友會言之鑿鑿,硬着頭皮說自己會一力承擔,但到了緊要關頭卻反口。因此不論其他人的反應如何,根據現實條件客觀考量,做好兩手準備,才能令你立於不敗之地。
斬纜要快 唔好等下個禮拜
朋友A表示,隨着經驗累積,有些事情如果怎樣做都不會好轉,決心斬纜真的非常重要。當然,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但是分析完該要斷的事情還是要斷。因為猶豫不決,不斷陰乾資源造成的傷害實在不容忽視,所以不能因為情感的關係猶豫不決,就算最後是斬纜斬錯了,回頭再分析到底是那個部份思慮不周,再將這個部份加入下次的考慮。持續下去,做決策的質量肯定會上升。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接下來也是處理資訊的關鍵:所有資訊都只是資訊,並非金科玉律。先不計算虛假或誤導性的資訊 (其實真不少),說出資訊的人只是按他自己遇到的際遇作出結論和建議。不過,這個人的際遇跟自己的有沒有可比性?有幾多可比性?有沒有關鍵性差異?這些都要考慮。
早前筆者去了一個本地盛大的時裝展覽,同行的朋友在經過一個本地知名鐘錶品牌攤位時,談及了該品牌創辦人在一個公開創業分享會裏面,向普通市民分享的創業故事。話說該品牌創辦人的父親,本身自設一間鐘錶廠,品牌創辦人從小耳濡目染,對鐘錶業有深入認識,而且非常着迷。因此在長大後創立了廣為人知的鐘錶品牌。他希望藉着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鼓勵大家努力創業。我相信這位創辦人非常真誠,不過他的際遇和一般人是否可以比擬?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借助或然率做決定
創業的人都容易遇到這個問題:對一件事情沒有足夠的資訊,就要去做決定。很多人都會叫別人在這個情況下相信直覺。有一段時間朋友A也跟了這一套,結果回頭看自己也笑了起來,因為這簡直和賭博沒差別!人的資源有限,所以A最後還是利用數學的或然率,計算期望值去做決定,反而比例上有較好的結果。
表妹
如對本文章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按右上角 Whatsapp 按鈕聯絡我們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