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港禁堂食第一日,網上流傳了一些坐在戶外路邊吃午餐的市民的照片和視頻。加上天氣不穩,橫風橫雨,看起來十分狼狽。這個場面令筆者想起一本叫《下流老人》的日本暢銷書,書中講述日本一些本來以為自己是中產的老人,因為種種原因跌落貧窮的階層,年邁的他們不像年輕時一樣有時間有本錢翻身,晚年只能掙扎地過著卑微的生活。
先撇去政策因素不談,其實這班被逼在路邊吃飯的人士並不一定是低收入階層,有些地盤工人的月入甚至比普通白領高不少。只不過工種問題令他們不能留在工作的環境吃飯。加上他們行業裡頭的即日或短時間內出糧的習慣和花錢文化等都不利於存錢或轉職,因此他們都不容易改變生活模式。搵幾多洗幾多,手停口停。這麼一個肺炎浪潮席捲過來,就逼使他們「沒有選擇」,只能露天淋住雨在路旁食飯盒了。筆者絕對不是歧視,只是感覺這群人活得非常無保障而已。
以前筆者的媽媽總是在講「那些人身上戴著粗的金項鍊,手上戴金撈,那些就是他們所有的家當啦!」就是描述一些人將自己的收入所剩的全部壓在輔助投資商品上面。這些輔助投資商品雖然保值,甚至有一定的升值潛力,但卻沒有槓桿功能,未能持續以錢搵錢的方法來幫助致富。不過是否等如筆者是「買樓派」「收息派」,將買樓和收息以外的產品通通拒諸門外呢?當然不是啦!雖然筆者心目中的確覺得買樓槓桿和收息的產品是最輕鬆操作的投資工具,不過人除了錢以外,還有很多事物能夠帶來意義和滿足感。這些輔助投資商品可以帶來的附加價值(面子、同濟的認同、愉悅的心情等等)實在不是用錢可以完全衡量。
早前才收的一皮都花掉了嗎?雖然單是這筆錢遠遠不能帶來致富的效果,但如果趁市況不明朗的時候,添來入手輔助投資商品,那麼總比不明不白洗掉好。不過如要逆向操作將加按的錢放在這些投資商品身上,筆者覺得還是可免則免。
備註:截稿時間剛剛收到消息,7月31日起放寬規定,允許餐廳早午市繼續開設堂食。筆者不知道將來會不會再有這種場面,只知道每次出現這些場面,總提醒我們要未雨稠繆,不能讓自己落得如斯田地。
表妹
如對本文章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按右上角 Whatsapp 按鈕聯絡我們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