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藝術投資,在這裡就先重溫一下基本入門要留意的參數,包括:1)作品大小;2)材質;3)風格/ 潮流;4)裝裱;5)藝術家背景等等。有讀者看畢上一篇後回應指在藝術家眼中,最優秀的作品並不一定是最有投資價值的作品。沒錯!很多時候,藝術作品的投資價值並非取決於藝術家自身審視藝術的角度,而是有多少人和什麼人認同這幅作品是好作品,而又對它的價值認同到哪一種程度。假若這個世界只有藝術家(賣家)和一手買家的話,當有一幅驚世的作品誕生,而作畫者身邊又沒有百樂,那麼這幅作品的發展便有機會好像以往一樣,在畫家死後才成名。現代藝術市場因此衍生相對完善的系統,並由一些在藝術家和買家之間的角色運作,亦即是畫商、藝術機構經營者和收藏家。隨著這些中介角色的介入,藝術投資又多了一層因中介而產生的參數:作品的獨特性、藝術家的背景、畫商/收藏家的背景、過往拍賣成交紀錄等等。
考考大家:如果你是一個名牌手袋的品牌負責人,要在短時間內把某類型包包的價格推高,最有效的策略是什麼?有名牌消費者可能立即猜到了 — 推出限量版。當有一定知名度的藝術家作品供應因為一些因素而有所限制,譬如金盤洗手、年老體弱、病故等等,他的作品便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升值。相反,如果是買入獨特性較低的藝術作品複本,尤其是沒有被限制複印數量的版本,除了送禮自用以外,實在難以看到太大的二手升值空間。
上一篇提到除了本身藝術家的能力天賦外,藝術家本身的背景,際遇,家族歷史,獲獎紀錄和作品成交紀錄也歸於考慮的因素。除了少部分的已故藝術家因為作品在後世被發掘而成名,大部分的當代藝術家也是生前開始累積知名度,死後已有作品的價格因為停產(也是限量版原理)而飆高。如藝術家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曾在藝術的領域或跨領域獲獎),或藝術家的背景(如家族歷史)已能吸引很多潛在買家,知名度就不用從零開始累積,事半功倍。
藝術家,以及畫商/收藏家/藝術機構經營者的背景和潛在買家客戶群有著緊密的聯繫。相比起作品原創的藝術家,畫商/收藏家更懂得如何擔當維持/提升作品投資價值的工作。畫家把他們的生命都投放在創作,而優秀的中間人則懂得如何為他們追捧的藝術家作品提升投資價值。他們會為背景比較單薄的藝術家刷知名度(例如參與慈善活動,比賽或製造拍賣紀錄等)。有畫商/收藏家/藝術機構經營者支持,作品的投資價值就相對有跡可循。
總而言之,藝術投資的價格是取決於有多少潛在買家認同你的眼光,以及維持作品價值這項工作的人是否能擔當重任?筆者籲初入門的投資者需先認清投資藝術的目的,主要是為自用,還是等升值放售?坊間也有一些藝術機構經營者提供租貸已出售作品的一條龍服務。這些機構通常會有指定的作品出售,然後再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代買家找商業機構,如商場、酒店等出租藝術品。表妹沒有試用過這些服務,但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宜做足功課,確保作品本身的價值有所保證,莫被短期的收租利益模糊視野,做出錯誤的判斷。
表妹
作者其他文章:
https://goo.gl/91KKFv
如對本文章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按右上角 Whatsapp 按鈕聯絡我們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