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新世代,香港與以往再不一樣,很多傳統智慧、投資邏輯改弦易轍,過去不起眼的車位,未來數年浴火重生,迎接新經濟下的投資機遇。
談起車位,筆者想先分享一個故事。年幼時,有親人在醫院電話房工作,當時仍是Call機(傳呼機)年代,每位醫生都配有一部,由電話房同事留「Code」讓醫生通訊。而醫生交收Call機的電話房,順理成章成為員工聚腳地,內裏設留言板,開放給員工放售二手物品。
記得上世紀87年股災後,筆者有次到上述電話房探班,看見留言板上貼滿賣二手車的告示,寫着「免費轉讓,尚餘5期車會」之類。
親人當時說,因為股災,許多人炒燶股票,需要減省開支,所以要「劈車」,只要有人願意供餘下車會便免費送贈。「經濟差,第一時間劈車」的傳統智慧,亦因此深刻烙在筆者腦海。但今天情況又是否如此?
疫情下市民買車 較往年升1倍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惟疫情只維持約4個月;2020年,香港又爆發世紀疫情,全球社交隔離下,零售、餐飲、酒店、航空及服務業均大受打擊,經濟蕭條,情況遠比沙士時期嚴重,完全合乎傳統智慧車主需要「劈車」情景。
但這次情況有些特別,不少人因衞生關係,避搭公共交通工具,購買私家車代步。早前有報道指,二手車買賣暢旺,成交價更逆巿上升。另外,不少人避免外出用餐,甚至因為限聚令、晚市無堂食關係而叫外賣,「熊貓」、「袋鼠」電單車送餐成了新興行業,部份失業人士亦將錯就錯加入。
根據運輸署資料,2020年1月至11月,私家車數目增加19,965輛,2019年全年則增加10,547輛,升近89%;電單車去年1月至11月亦增加了8,402輛,2019年全年僅增加4,506輛,亦升近86%。如果連12月數字也計算在內的話,相信升幅近一倍。
人均擁私家車數目 歷年穩定爬升
雖然經濟受疫情影響,但私家車及電單車數目均錄得驚人增長,「經濟差,第一時間劈車」傳統智慧,今次再未有應驗。
筆者翻查由2001年起統計的私家車登記數字,發覺除2003年沙士期間下跌外,其餘年份均錄得正增長。即使計及人口增長,人均擁有私家車數目亦穩定上升。
以每千人擁有私家車數目計算,2001年為56.9輛、2006年為57.4輛、2011年為66.7輛、2020年11月為86.3輛。當中只有2003年及2004年錄得輕微下跌,而2008年金融海嘯、2010年歐債危機、2014年及2019年社會運動,以及2018年至今尚未平息的中美貿易戰,都未能減低港人買車意慾。
求過於供 車位投資良機出現
近年按揭制度變改,亦影響車位價值。以往舊制按揭成數下,持有600萬元以下物業的準換樓客,或原本已有物業想多投資一間物業的投資者,都面對籌集首期困難。有時儲到百多萬元資金,便會投資車位,貪其不受額外印花稅限制,方便日後轉手,令到車位投資熾熱。
2019年施政報告宣佈放寬住宅按揭保險的最高按揭成數及樓價範圍,800萬元以下最高借9成,1,000萬元以下最高借8成(俗稱「林鄭Plan」)。「藏富於車位」或原本打算購買車位的資金,均轉投住宅巿場,車位價格數個月內,應聲下跌約20%至30%。當然部份亦反映了經濟轉差或移民等因素。
不過,正如上述所言,近年私家車數目大增、新經濟起錨,車位需求越來越熾熱。而同一時間,車位卻面臨供應短缺壓力。近年新發展項目,令不少空地停車場撤出,上蓋物業提供車位數目反而減少,同時面對新居民遷入,此消彼長下,每逢有新屋苑入伙,車位價格均水漲船高。
2020年8月,政府為救工商物業巿場,將非住宅物業最高按揭成數由4成上調至5成,車位物業因而受惠。凡此種種,筆者相信車位價格已然見底,投資者可一改傳統投資智慧,看準機會撈底。
子非魚
延伸閱讀:
- 投資車位 I-VII (車位按揭、投資風險及出租回報率)【星之谷專欄-頭條日報】
- 買樓連車位可不可一拼做8按?(3種不同情況)
- 【按揭FAQ】壓力測試及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指南
- 按揭成數 2020 完全指南(含各類型物業和入息種類)
如對本文章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按右上角 Whatsapp 按鈕聯絡我們互相交流。